其他
【随笔】封城之下(连载之四)|山栀子
点击上方蓝字关注乐乡树人
封 城 之 下(之四)
——聊聊新冠疫情中的一些事儿
●山栀子
4
封城措施越来越严格。小区已基本不能出行;私车完全不能上路,罚款扣分还曝光;生活物质依靠网上订购和配送。那天,我注射的药剂没有了。预备出村去城区购一些,结果竟在村部开不了进城的临时通行证。我骑着电动车从山林中一条鲜为人知的小路进了港城大道,以为可以偷偷进城,结果走到白云边大道的红绿灯路口,全是穿着防护服的值守人员,跑在我前面的两张车都被劝返,我也只好作罢。幸好有人代购并送药剂到村卫生室。城区里宅家人的生活,通过朋友圈和电话隐约可知。此刻,被隔离在乡下的,倒还显得自由和幸福多了。至少出门,还可见乡村春色,田野风光。或许,每天刷屏的疫情数字已不让我们敏感了。但是,更趋严格的管制公告和措施让我们读到了极其危险的信号。我有写作的习惯。这让我一直保持着宅居的正常情绪,不至于那么无聊和愤怒。也让我通过手机、电脑和电视透视着乡村之外的疫情。封城之下的信息也就显得越来越珍贵。封城之下,当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被阻断时,网络和手机就成了最大的依靠。我们所有关于疫情的认知,几乎都源于网络和电视。那天,微信上传播着封城下的一座座城市的航拍画面:泱泱华夏,满城皆空,死气沉沉。就是那夜幕下的城市,只有楼宇桥梁,和寂寥的灯光。这种城市场景,何曾有过?寂寞背后,一定是除了战斗者之外的宅家者,人人抱着一部手机或是电脑,无奈而过。有人说,幸好有方方,陪我们度过这可怕的“寂寞”。如此,“方方日记”走红了。方方,借了人们另一双眼睛去观察被疫情笼罩的城市,去洞察人心冷暖。只是,日记中的火药味越来越浓了。呛人!读来让人有点不适。方方的情绪越来越不好了,观点越来越偏执了。我能理解她为何愤怒的心情。名为日记,既然公开,就要有直面大众批评的勇气和心态。你不是也无数次的批判其他作家和主流媒体么?你写你的,他说他的,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。而且,作为知名作家这一公众人物的特殊身份,也要充分考虑日记传播对社会的影响,也需要有理性的或是适度的表达。不让日记变成互怼,不让坏情绪影响他人的心情,也是责任。共克时艰,我们需要方方这样的作家讲述普通老百姓特别是弱势群体的故事,记录他们的表情和声音,也更需要主流媒体传播积极正面的故事鼓舞人心增强斗志。围城之外,让人们看到温暖和力量,这是主流媒体的责任和担当。遗憾的是,关键时刻,我们有些主流媒体不仅不接地气,偶尔还很不争气。某天,我正在和网友谈论“方方日记”有些色彩太过灰暗,有些评判有点偏执时,网友立马给我发来中国作家网《文艺报》图片,刊发的是40位知名作家的声援抗疫。满满一专版,全是空洞雷同的口号。我读完,没有一句是一个专业作家专业也就是文学化的表达,没有一句看了叫人暖心或是共鸣。我真想说一句,作家大咖们,若是版面有限,你来点小诗行不?某天,某报头条“歪歪扭扭7字遗书让人泪奔”一文引发网友热议。读来实在让人对作者或是编辑大跌眼镜:重症患者肖某某在病危时写下遗书11字:我的遗体捐国家,我老婆呢?”这样一个的令人心痛却也不失社会正能量的真实故事,硬是被整砸了。不怪方方批判,我也觉得太尴尬。还有某天,哎!不说达。不过,丢人现眼的只是少数,极少数。还有更多的,无数的新闻媒体人奔波在抗疫最前沿,以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和各自的专业、智慧,向社会传递大爱,向大众描绘真相,向国人宣示信心。更多的官微也是贴近老百姓的,每天也在基层和“一线”,小人物也没有缺席,他们的冷暖也有人关注。就在我处的这个小县城,各个社区及各级政府的官微,每天都可见先锋的旗帜、志愿者的身影、榜样的力量,激励着大家同心战疫,温暖着城市和乡村。方方,你写日记不为挣名利;但有人拿你在做文章,赚流量。
(敬请阅读第5章)